【幼兒教育】小朋友鬧情緒,家長應該怎麼做?
有不少家長都遇過類似這樣的情況:孩子在商店或商場看到喜愛的玩具後,不斷要求買玩具,甚至是哭鬧起來,引起旁人的眼光。家長不想縱壞孩子,但又不想孩子繼續吵鬧影響到別人,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呢?其實,幼稚園孩子(約3-6歲)鬧情緒是很常見的行為,這是因為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發展。家長需要以耐心、理解和引導的方式應對,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,同時保持親子關係的和諧。下面會解說一下,一些通用的應對策略。
通用的應對策略
以下是一些適用於處理幼兒情緒鬧脾氣的通用方法,無論是在要求買玩具還是公園不願回家等情境:
1)保持冷靜:
家長的情緒會影響孩子。如果家長生氣或焦躁,孩子可能更難平靜。深呼吸,保持溫和的語氣。
2)以身作則:
展示如何管理情緒,例如說:「我有時候也會不想離開好玩的地方,但我會告訴自己,明天還可以再來。」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。
3)建立日常規律:
固定的作息和規則能減少孩子的不確定感。例如,每天固定公園玩耍時間,或設定「玩具購買日」(如生日或節日),讓孩子有期待。
4)教導情緒詞彙:
幫助孩子認識和表達情緒,例如「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生氣因為不能買玩具?」教他們用語言代替哭鬧,例如「我很想要這個玩具,可以記下來嗎?」
5)正向強化:
當孩子冷靜下來或配合時,及時讚揚,例如「你剛才很棒,能冷靜下來跟我說話!」這能增強正面行為。
6)避免過度妥協:
偶爾妥協(如買個小玩具)無傷大雅,但經常妥協可能讓孩子認為哭鬧能達到目的。堅定但溫和地堅持規則。
7)事前預防:
在進入商店或公園前,提前說明規則,例如:「今天我們只來買牛奶,不買玩具哦。」或「我們玩到5點就回家,好嗎?」這能降低期望落差。
以下嘗試以生活上的常見事件作為例子:
情境1:孩子要求家長買某個玩具
孩子:「我要這個玩具!我要!(哭鬧)」
家長:「哇,這個玩具看起來很酷!你喜歡它哪一點?」(認同情緒)
孩子:「它會動,很厲害!」
家長:「真的很特別!不過今天我們不買玩具,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旁邊的動物模型?或者回家玩你的賽車?」(轉移注意力)
如果孩子繼續哭鬧,家長可以說:「我知道你很想要,但我們現在要回家了。下次生日時我們可以考慮買一個特別的玩具。」(設定界限+未來承諾)
當孩子在商店或商場看到心儀的玩具,哭鬧或堅持要買時,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步驟:
保持冷靜,理解孩子的情緒:
孩子鬧情緒通常是因為他們對玩具的渴望強烈,但缺乏表達和控制情緒的能力。家長應避免生氣或立即拒絕,先認同孩子的情感。
例如說:「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,看起來真的很好玩,對不對?」這能讓孩子感覺被理解,降低情緒強度。
設定清晰的界限:
溫和但堅定地說明為什麼不能買。例如:「今天我們沒有計劃買玩具,因為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。」或者「我們需要存錢買其他重要的東西。」
如果孩子還小,解釋要簡單,避免長篇大論。
轉移注意力:
引導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其他有趣的事情。例如:「我們去看看旁邊的書好不好?也許可以找一本你喜歡的故事書。」或者「回家後我們可以用你的其他玩具玩一個新遊戲!」
帶孩子離開玩具區,減少刺激源。
提供選擇或未來承諾:
給孩子一些控制感,例如:「你想把這個玩具放進生日願望清單嗎?我們可以記下來,生日時再看看。」或者「今天不買玩具,但你可以選一個小點心吃。」
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需求被重視,同時學會延遲滿足。
事後討論和教育:
等孩子冷靜後,與他們談談為什麼不能每次都買玩具,例如簡單解釋金錢的概念或分享的價值:「如果我們把錢花在玩具上,就不能買你喜歡吃的東西了。」
鼓勵孩子表達感受,例如問:「你剛才為什麼很想要那個玩具?」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。
情境2:在公園玩到不願回家
孩子:「我不要回家!我要繼續玩!」(賴在滑梯上)
家長:「你在公園玩得真的好開心!滑梯是不是最好玩?」(認同感受)
孩子:「對!我還要玩!」
家長:「我知道你很喜歡滑梯!我們再玩兩次滑梯,然後要回家吃你最愛的飯,好不好?」(預告+過渡)
如果孩子不配合,家長可以說:「時間到了,我們現在要走囉,明天可以再來。你想牽我的手還是自己走?」(堅定+選擇)
當孩子在公園玩得開心,不願意離開時,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方法:
提前預告,給心理準備:
在抵達公園時就設定時間限制,例如:「我們可以在公園玩30分鐘,然後要回家吃飯,好嗎?」
離開前5-10分鐘提醒孩子,例如:「再玩5分鐘我們就要走囉,你想最後玩什麼?」這能幫助孩子逐漸接受離開。
認同孩子的感受:
如果孩子鬧情緒,說:「我知道你在公園玩得很開心,真的不想走,對不對?」這讓孩子覺得被理解,減少反抗。
提供過渡活動:
讓離開變得有趣,例如:「我們邊走邊數路上有幾棵樹好不好?」或者「回家後我們可以畫一幅公園的畫,把你今天玩的東西畫下來!」
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小任務,例如「你幫我拿水壺,我們一起走回家!」
堅定執行計劃:
如果孩子繼續鬧,溫和但堅定地執行離開計劃。例如:「我知道你還想玩,但現在是回家的時間了,我們明天可以再來。」然後牽著孩子的手離開。
避免因為孩子哭鬧就妥協,否則可能讓孩子學會用情緒達到目的。
事後讚揚和反思:
如果孩子最終配合離開,讚揚他們的表現,例如:「你剛才雖然不想走,但還是聽話了,真棒!」
事後可以問:「今天在公園什麼最好玩?明天我們還玩什麼?」這能讓孩子期待下次活動,減輕離開的不滿。
注意事項
年齡差異:3歲的孩子可能更依賴家長安撫,5-6歲的孩子則可以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。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解釋的複雜度。
個性考量:有些孩子情緒激烈,需要更多時間冷靜;有些孩子容易被轉移注意力。了解孩子的性格,選擇適合的策略。
文化背景:在香港,家長可能面臨社會壓力(如避免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)。專注於孩子的長期情緒管理,而非短暫的「面子」問題。
避免懲罰式語言:不要說「你再哭就不帶你出來!」這可能讓孩子感到羞恥或恐懼。相反,用正向語言引導,例如「我們一起冷靜下來,然後討論怎麼辦。」